????日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国际合作处举办了第38期“科技交流与分享沙龙”(SSE)。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新疆生地所副研究员Rajivgandhi Govindan作题为“筛选和表征海洋内生放线菌对多药耐药细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报告,吸引了研究所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
????Govindan首先介绍了来自海洋红树林、沙漠、盐湖和洞穴环境的内生放线菌研究简史,以及它们近年来在生物活性代谢物开发方面的快速进展和在各种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他解释说:“开发一种利用生物来源纳米粒子的可持续环境的新方法,其核心在于实现生物纳米材料在可持续环境应用和‘生态直觉’(environmental intuition)中的作用,这些都取决于生物来源。”然后,他展示了近期生物活性代谢物在生态领域多场景应用中的研究工作,以及他的合作研究成果。他强调,这些创新性成果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高的精准性。在交流环节,大家对生态数据分析与研究,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学术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一些专家对次生代谢物的环境修复和生态行为表示担忧,Govindan表示,尽管他的现有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呼吁加强对这一“未知前沿”的伦理研究的关注。
????本期SSE旨在促进绿色环境方法、绿色微生物来源、绿色纳米技术在重金属治理、废水处理和生物修复等前沿技术之间的跨学科合作。
????Govindan Rajivgandhi博士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不同生态环境来源合成次生代谢物研究以及废水生物修复。迄今为止,他在高影响因子知名期刊上发表超过100篇论文,并获得来自不同国家的4项国际研究资助。
?Rajivgandhi Govindan博士SSE报告现场